锻造是工业时代兵家必争之技


发布时间:

2022-12-28

近代多项理论基础为锻造技术奠基,而 1653 年帕斯卡原理的发现和提出,推动了人类锻 造设备的发展与迭代。锻造技术以塑性成形原理、金属学、摩擦学为理论基础,同时涉及 传热学、物理化学、机械运动学等相关学科,以各种工艺学,如锻造工艺学等,与其它学 科一起支撑着机器制造业。

近代多项理论基础为锻造技术奠基,而 1653 年帕斯卡原理的发现和提出,推动了人类锻 造设备的发展与迭代。锻造技术以塑性成形原理、金属学、摩擦学为理论基础,同时涉及 传热学、物理化学、机械运动学等相关学科,以各种工艺学,如锻造工艺学等,与其它学 科一起支撑着机器制造业。

 

 

帕斯卡原理的发现推开了大型锻造设备之门。1653 年,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不可 压缩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受外力产生压强增值后,此压强增值瞬时间传至静止流体各 点,并据此提出了帕斯卡原理运用这一原理,可以在同一个流体系统中连接两个活塞, 通过对小活塞施加小推力,通过流体中的压力传递,就会在大活塞中产生较大的推力。 帕斯卡原理也因此运用在水压机之中,为液压锻造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。

 

美国最先制造万吨以上锻造设备,大型锻造设备备受美、苏、德、法、捷克斯洛伐克等制 造业强国重视。

 

 

1893 年,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制造出世界首台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,苏、德随即跟上 步伐。20 世纪初,随着重型机械设备的发展,水压机的吨位迅速提高。在 1905 年首 次出现以油为工作介质的油压机,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。1934 年,前苏联在新克拉玛 托尔斯克重型机械厂(N M )建成了第一台 10000 吨的水压机。同年,德国研制成 功 7000 吨模锻液压机。此后,德国在 1944 年前相继制造了 30000 吨模锻水压机 1 台、 15000 吨模锻水压机 3 台。

 

 

二战结束后大国争相发展大型模锻压机。

 

 

1945 年二战结束后,美、苏两国开始意识到大型模锻压机的重要性,以战争赔偿的理 由拆走了德国的 4 台模锻液压机,美国拆走 2 台 15000 吨模锻液压机,前苏联拆走 15000 吨及 30000 吨模锻液压机各 1 台。这些设备也成为美、苏两国制造超大型模锻 压机的技术基础。1947 年,国民党政府也以战争赔偿的理由从日本拆回 5 台 1000- 3000 吨级水压机,这些水压机作为“战利品”,后来成为新中国锻造装备发展的起点。

 

二战结束后各国锻造设备得到快速发展,1950 年,美国开始实施“空军重型压机计划” (The Air F r e e vy Press Pr gr m),决定由联邦政府出资建造两台世界最大的 45000 吨和两台 31500 吨模锻压机。1955 年,美国梅斯塔(MESTA)重型机器厂为 美国铝业(A )建造了 1 台 45000 吨模锻压机和 1 台 31500 吨模锻压机。同年, 美国劳威(LOEWY)公司也为威曼高登(Wym n-G rd n)建成了 1 台 45000 吨模锻压机和 1 台 31500 吨模锻压机。这 4 台大型模锻压机为美国后来称霸世界航空工业 奠定了雄厚的基础。

 

 

这个时候捷克斯洛伐克还是以共和国的形式存在的,还没有解体为两个独立的国家, 1956 年,他们成功地在 S ODA 厂投产了 1 台 12000 吨的模锻液压机。后来我国大跃 进时期,为促进重工业发展,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了 1 台 12000 吨的自由锻造水压机, 安装在当时还在筹建中的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。

 

前苏联为发展航空工业大力推进锻造业发展。

 

 

自 1957 年起,至 1964 年止,前苏联为发展航空航天工业,先后建造了 6 台万吨级以 上的模锻液压机,其中包括2台当时世界最大的75000吨级的模锻液压机、3台30000 吨级的模锻液压机和 1 台 15000 吨级的模锻液压机,这 6 台的主要建造商是新克拉马 托重型机器厂( M3)、乌拉尔重机厂(Y3TM)和新西伯利亚重机厂。

 

其中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( M3),为前苏联建造了两台世界最大的 7.5 万吨级模 锻液压机,分别安装在古比雪夫铝厂和上萨尔达钛厂。这两台当时世界最大的巨型机 器,总高 34.7 米,长 13.6 米,宽 13.3 米,基础深入地下 21.9 米,总重 20500 吨。 工作台尺寸 16 米×3.5 米,采用 12 缸 8 柱上传动,模具空间净高 4.5 米,滑块行程 2000mm。它们是前苏联航空工业体系的国宝级装备,1991 年前苏联解体后,被俄罗 斯继承。该厂现在是俄罗斯最大的钛合金产品制造商——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 (VSMPO-AVISMA)。

 

法国错失锻造发展机遇,航空制造业发展受到影响,必须向别国采购锻压机或者锻压零件。

 

法国于 1953 年分别在伊索公司和 Cr ut-L ire 公司,建造了两台 2 万吨级模锻水压 机,用于制造航空铝合金锻件,但却一直没有超过 40000 吨的大型模锻压机。1976 年, 法国奥伯杜瓦(Aubet&Duv )特钢公司,向乌克兰新克拉马托重型机器厂( M3), 购买了一台 6.5 万吨模锻水压机,用于生产钛合金模锻件和航空铝合金模锻件。

 

2005 年,法国奥伯杜瓦公司,又从德国辛北尔康普集团(Siempe k mp,1883 年成 立),订购了一台 4 万吨级模锻液压机。但是受限于加工能力,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制造 A380 大型客机时,用的起落架钛合金构件,仍然需要送到俄罗斯的 7.5 万吨级模锻机 上去加工。A380 客机的两个六轮三轴小车式主起落架,承重超过 590 吨,要求寿命达 到 60000 个起落架次;采用 Ti-1023 钛合金锻造,长度达 4.255 米,重达 3210 公斤。 这是目前世界最重的航空钛合金模锻件。

 

 

新世纪美国仍为航空航天先进锻造做努力。

 

 

2005 年,美国铝业收购了俄罗斯萨马拉冶金厂的 75000 吨级模锻液压机,萨马拉冶金 厂就是前苏联解体前的古比雪夫铝厂。2001 年,美国加州舒尔茨钢厂就成功建造了 1 台 40000 吨级的模锻压机。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美国航空工业。

 

 

投资 1.1亿美元翻新 1955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工厂建成的 45000吨模锻压机。2015 年,位于美国洛杉矶市的韦伯金属公司(Weber Met s)向德国西马克集团梅尔公司订 购了 1 台 60000 吨级 540MN 下拉式液压模锻机。